首  页
新闻中心
走进中宁
权威发布
领导之窗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专题 -> 加快创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县
“教育援疆+文化润疆”双融合——以慈孝文化浸润新疆大地的宁波实践
2025-08-28    

  近日,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组织部、教育厅组织评选的2025年度教育人才“组团式”援疆工作典型案例公布,《慈孝育心 团结筑梦——浙江省宁波市教育援疆团队助推库车市慈孝书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创新案例》被评为优秀案例。

  慈孝书院是一所宁波援建的初级中学,该校以“慈孝文化赓续中华文脉”为核心,倾力打造“感恩教育”品牌,构建“文化铸基—情感共鸣—实践塑形”三层递进体系,建立起辐射库车全市的“共享式”学习实践基地,激活了教育高质量发展内生动力。

  文化浸润 构筑认同根基

  慈孝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全国首个“慈孝文化之乡”,多年来,宁波市江北区通过弘扬慈孝文化,使崇德向善、讲信修睦蔚然成风。

  2020年,宁波市援疆指挥部提出在库车建设一所“教育援疆+文化润疆”双融合的典范学校。经长期调研、论证,慈孝书院应运而生。

  建校之初,宁波援疆团队结合受援地教育特点和自身经验,引入以“礼善”文化为内核的宁波惠贞书院结对帮扶,深入探寻中华慈孝文化脉络,帮助学校确立“感恩教育”办学理念——

  依托龟兹文化中“和融共生”基因,制定“慈孝养心·知恩善行”等“一训三风”,设计有慈孝辨识度的校徽、校歌及视导系统,编写《慈孝读本》,开设校本课程,收录慈孝典型人物和故事……使“忠国”“孝亲”“礼善”成为师生普遍认同的理念。

  走进慈孝书院大门,沿路分布的“馆廊堂阁”展示中华慈孝思想和新疆与祖国共发展的光辉历程:慈孝馆立着孔子的铜雕像;慈孝廊展示各族群众携手并肩、团结奋斗、共同开发建设新疆的历史;慈孝堂讲述古往今来、甬库两地的慈孝故事;慈孝阁则是库车市最大的校园图书馆。

  近几年,慈孝阁被打造成辐射库车全市的“共享式”文化阵地,举办中小学生慈孝研学活动和“铸牢”现场会120余场。“学校策划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把感恩的种子深深植根于每个学生的心中,增进‘五个认同’。”慈孝书院校长王浩丽介绍。

  引导新疆青少年在科学教育中厚植家国情怀,树立科技报国的远大理想,是慈孝书院的核心办学理念之一。

  为此,援受双方共同商定开展“大思政”引领下的科学教育品牌建设,建成国家科技成果展厅、VEX机器人实验室等教育场馆,开设“人工智能启蒙”“创意编程”等校本课程,构建起“基础课程+特色项目+赛事实践”三位一体的科创教育体系,获评阿克苏地区优秀科技创新特色学校,用科技为传承慈孝文化赋能。

  在全球发明大会中国区新疆赛区竞赛中,慈孝书院学生团队凭借创意作品“智慧庭院”获得铜奖;在VEX机器人世界锦标赛中,该校学生团队获得三等奖。

  多维协同 推动交往交流交融

  “在慈城古县城历史文化展览馆,宁波的小伙伴向我介绍了她的家乡。我从慈城的发展脉络和感人的慈孝故事中,感受到青年人的责任与使命。”在“2025年慈孝文化寻迹行”活动中,慈孝书院708班学生古丽孜巴深有感触。

  “甬库同窗情”“我爱北京天安门”“我在宁波新闻广播电台读经典”……宁波援疆教师与结对学校积极策划,搭建起的“甬库融情”之桥。3年多来,1400多位两地各族青少年走进“你的城市”,结对子、共读书、进家庭、同研学,或通过书信、借助云端平台等深入开展文化互动,在交往交流交融中深植“中华民族一家亲”理念。

  在场景教育上,慈孝书院将教室改造成“非遗小镇”,组建国学、射箭、戏曲、剪纸等非遗社团,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进课堂。学校还推进“三混四共”的管理模式,通过“混合编班、混宿生活、混龄活动”,实现“共学、共居、共乐、共进”,动态评选民族团结“好班级”“好宿舍”,使日常学习生活成为“铸牢”微课堂。

  学校还将交往交流交融扩大到社会层面,坚持开展“慈孝实践”三进工程,走进社区开展志愿服务,将慈孝节目带进养老院、文化大讲堂;进家庭挖掘家风故事,开展“慈孝读本大家读”等“小手拉大手”活动;进广场、进村社举办多样活动,承办慈孝文化节,通过选树慈孝典范、开设两地艺术作品与非遗故事展、创编“慈孝吟”舞台剧等,推动慈孝文化在更广范围落地生根。

  近年来,慈孝书院发展的内生动力持续提高,获“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义务教育阶段教育教学改革示范校”“阿克苏地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等荣誉,培育各类名优教师26人。

  宁波市援疆指挥部党委书记、指挥长杨勇表示,宁波对口支援库车15年,始终把教育援疆作为基础性、长远性和战略性工程来抓,既助力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更注重承担“文化润疆”重大使命,将文化浸润与地域特色深度融合,使之成为两地共建共享共融的创新典范。

来源:中国民族报


运营单位:中宁县融媒体中心

联系电话:0955-503538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955-8737187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64120210007

邮箱:znrmtzx@163.com

备案号:宁ICP备18000997号